年5月30日,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7部委联合发布了第二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北京大学化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清华大学校史馆等家单位入选。
我们将持续展示入选基地风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试飞院作为代表国家进行飞行试验的主体单元、航空工业的特色板块,在航空技术和航空产品从概念到应用的全过程中都发挥着试验科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来试飞院大力继承和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力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精神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坚持自力更生,立足自主创新,逐渐构建起驱动中国航空创新发展的试验科学体系,在我国航空等工程实践中大放异彩、屡建奇功,已然成为驱动科技创新的原动力之一。以科学家精神铸就精神伟力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永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特色彰显。年,试飞院党委总结历史发展经验,科学提出了16字的试飞精神:“忠诚担当、求实创新、公正严细、坚韧勇毅”。这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向国家负责,为用户服务”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航空报国、航空强国”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更是“科学家精神”在试飞院的具体体现,是试飞人意志、信心和追求的综合反映,是试飞事业和试飞形象的靓丽风景线。
“新时代试飞精神”是全体试飞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引领试飞院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全面营造了试飞院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进一步鼓舞和激励着试飞科技工作者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推动试飞事业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不断进军。
以科学家精神成就丰功伟绩
试飞事业的发展史是一部试飞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科技高峰,不断在航空试飞科技新领域实现并跑领跑,不断为加快建设航空强国、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奋斗拼搏史。
63年艰苦奋斗,63年自强不息,63年开拓探索,一代又一代试飞人先后完成了余种飞机及发动机、余项机载设备的国家级鉴定试飞和适航审定试飞任务;完成了余项专题研究,获得科技成果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70余项。试飞院拥有28个专业系统、个专业。拥有阎良和蒲城两个大型试验场,现有各类试验机近百架,拥有地面飞行模拟器及大量试验资源和飞行空域,现已具备雄厚的飞行组织能力,试验设计与评估能力、试验环境构设能力、测试测量能力、基础科研能力。试飞院先后涌现出王昂、滑俊、黄炳新、李中华四位中国家喻户晓的试飞英雄,打造出李中华、张景亭等国际试飞员,培养了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刘选民、陈怦,航空金奖获得者周自全、张克荣,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郭平凡、朱增科、夏燕腾以及近百名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技术能手等一大批航空试飞技术精英。
以科学家精神实现薪火相传
长期以来,试飞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挖掘好、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试飞院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品牌工程”,深耕深植“中国试飞必须领先”理念,努力推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各类“站点”建设,广泛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引导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少年不断从生动鲜活的载体和实例中汲取精神营养,实现科学家精神、试飞精神的薪火相传。
科学家精神教育之功勋园“网红打卡地”。功勋园是中国航空工业的一个缩影,承载着一代代航空人的光荣与梦想,映射着一段段不能忘却的历史印迹,续写着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新的篇章。年的“国企开放日——走进大国顶梁柱之航空工业试飞中心”(试飞院)系列活动中,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青年报数十家中央主流媒体以“中国首个功勋飞机园落成”为主题对功勋园进行了集中报道,一时间让这里为世人所知;之后的历次航空工业全国“通航日”、试飞院“开放日”、院重要来访接待等均对公众开放,进而成为家喻户晓的“试飞名片”;年央视一套电视剧《逐梦蓝天》热播后,作为重要场景地和曾经拍摄地的功勋园一度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着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研学。几年来,仅研学学生的接待量就超过3万余人次。
科学家精神教育之“两室一中心”科技策源地。飞行试验测试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逐步建立陆、海、空、天、赛博五位一体联合试验模式,满足未来型号试验与测试、新概念新体系武器系统的先期演示验证与评估需求,实现飞行试验测试技术从跟踪发展向自主创新发展转变,使我国跻身世界先进航空试飞测试国家行列,为航空工业高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飞行仿真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在飞行仿真领域解决并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不但在飞行试验与飞行仿真技术发展领域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也为重点型号科研试飞任务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陕西电磁和红外测试技术工程应用创新中心——逐步建立集地基、空基目标与环境特性测试技术相结合的试验体系,满足在研型号试验与测试、新概念新体系武器系统先期演示验证与评估需求,实现了该技术由跟踪发展向自主创新发展的转变,使我国跻身于该技术领域的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为后续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申请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学家精神教育之“航空科普”品牌活动。自年至今,试飞院航空科普工作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两种模式相结合,现已组织开展千余场航空科普教育活动,累计时长达余小时,逐步形成了以“突出三方面特色”的科普教育模式。“科普内容立体化”——仅就涵盖内容来讲,能够针对不同对象开展多种形式科普教育。同时不断扩充科普对象年龄层次,不断突破科普对象地域限制,不断拓展和丰富航空科普的域界和效果。“科普方式多元化”——创新提出“用科普促进科普”的理念,通过“宣传-推广-引导”方式,系统开展航空科普教育。积极探求新媒体联动服务,让更多社会人群能够接触航空、了解航空,普及程度和覆盖面大大提升。“服务成果实效化”——一方面加强科普“讲师团”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科普质量与专业水准;另一方面在吸收新讲师工作上提高标准、严格把关,保证整体队伍能力提升。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科技强国。试飞院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勇于创新、顽强拼搏,继续为实现“打造世界一流试飞机构”和“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的目标努力奋斗;继续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科技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