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国际环境不断恶化,新中国处在各种强大外来势力包围下,进行了一场极大规模的迁移过程,举全国之力将东北、沿海等重工业的机器和设备,转移到内地相对较隐蔽的山沟或偏远地区,这是一场盛大的自强运动,史称三线建设。
由于贵州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有利于备战,再加上矿产资源丰富、能源资源富饶,贵州成为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三大国防军工基地在贵州布局,分别是电子工业基地、航天基地、航空基地。
航空基地安顺及周边的群山峻岭中,是研制和生产歼击机、歼教机和运输机的航空工业基地。因基地的到来,也为安顺这座贫穷落后的山城带来了十几家现代化工厂,上万名科研技术人才。
年,国营永红机械厂建成投产,军工代号厂,主要生产航空高空座舱设备及散热器。地址位于镇宁水塘公社辖区果寨村,工厂依托正阳厂的部分基建改扩建而成。该厂的大部分职工来自河南新乡的厂,还有部分的东北人,上海人等等,各地方言在这个小小厂区四处回荡。
永红机械厂鼎盛时期有职工人多人,整个生活区内有近人居住.工厂坐落大山,形成一个自我运转的小社会。企业既抓生产,也抓生活。建医院、办学校、开商店、配家具、做煤球,还要办招待所、托儿所,安排进城班车等等,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全靠企业担当解决。
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国际局势和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的转变,军事工业开始慢慢向民品转移。失去了军品订单是致命打击,为了生存下去只能开发民品。永红厂先后生产过电视机、摩托车配件,还参于研制生产莲花汽车的热交换器等。90年代为寻求更好的发展,永红厂随即搬迁至贵阳市小河。
工厂搬迁后,搬不走的厂房车间交由地方打理。但由于位置过于分散且隐秘,二次利用的价值不高,便一直荒废至今。走进厂区,空空荡荡的街巷,院落中疯长的杂草,年久失修、低矮破旧的房屋,闲置厂房墙壁上时代特色鲜明的标语清晰可见,仿佛诉说着三线建设者对祖国的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