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所说的生产力因素论和生产力系统论的差别,并不在于二者的互相排斥,而在于认识过程的不同层次。在彼此联系的意义上把握生产力的各个因素,就已经是系统论。由此看来,系统论不过是因素论的一个必然结果。
所以,我们还必须从结构分析进入系统分析。中观生产力系统包含两层含义:(1)指的是在智力、物质、能量、信息的联系下,生产力各因素构成的不同层次的有机整体,这是生产力系统的一般规定性。
(2)中观生产力系统也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那就是它把各个企业、各个经济单位作为一个一个的因素,在一个区域或一个部门中,通过智力,物质、能量、信息形成有机联系,也就是说,中观生产力系统一方面是生产力各要素的更大规模的有机组合,另一方面又是各个独立企业或经济单位之间的有机组合。
中观生产力系统既是扩大了的微观生产力系统,又不同于微观生产力系统。有关劳动者、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等基本生产要素的最一般联系,属于微观生产力系统的考察范围,我们这里只把它作为前提假定,因此可以直接分析区域系统和部门系统。
区域系统
任何一个经济区,都是一个生产力系统。尽管各个地区的资源条件、人力条件和技术条件有所不同,因此使各个区域的生产力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但并不影响各个经济区形成一个生产力系统。下面,让我们分别以上海经济区和内蒙经济区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上海经济区始建时包括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市,江苏省的常州、无锡、苏州、南通4个市,浙江省的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5市,以及其所属的县。后来又扩展到安徽、江西、福建形成五省一市的格局。
这是我国目前经济最发达、对外经济交往最多、经济效益最好的地区。国家首先决定建立上海经济区,目的是想通过这个地区的探索和实践,为全国摸索出一条加速光感我国生产力和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新路子。
上海经济区的特点县工业基础堆厚,历史发展悠久,技术条件优越,交通发达北主要优势在工业方面,因此要以机械制造、化工、造船、轻纺精密仪器、工艺作为自己的基干,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上海又是全国十大钢铁工业基地之一,宝钢全部建成之后,加上上海现有的钢铁企业在内,不仅能大量生产80年代水平的钢板和钢管,而且能生产各种各样的高级特殊钢材,供应本区和其他地区的需要。
上海经济区的几十个城市,上海是中心,其他一些城市悬外围。外围要支持中心,不断增强向心力;中心又要支持外围,不断增强吸引力。苏州的丝绸,杭州的精密电子仪器,南通的棉花,宁波的石油化工,嘉兴、湖州的建材,绍兴的化纤,无锡的电子工业,景德镇的瓷器,都各具特色,各自以某一方面的优势与上海密切协作,形成一个拳头,并且为技术攻关创造一个新局面。
上海经济区的发展方向是以电子技术为中心的“高、精、尖”产品,不仅要支援全国,而且要面向国际市场。上海经济区虽然比较发达,但是也有自己的不足,比如煤、电、油和铁矿石严重不足,因此,发展交通运输业又分外重要。
上海经济区虽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也不可能是完全的内向经济,在和其他经济区的关系上,又是外向经济,因此又需要和其他地区开展广泛的产品、物资交流和技术协作。上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内蒙经济区的生产力的特点。
内蒙是华北经济区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己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内蒙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但是仍然具有自己的优势。辽阔的内蒙古草原,是我国著名的天然牧场和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全区共有天然草场面积13亿亩,其中,可利用的有效草场面积10亿多亩,约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1/4。
草场资源丰富,决定了这个地区以畜牧业经济为主,并在这个基础上兴起了毛纺织业、奶制品业、呢绒业、制盐业、制糖业等。内蒙又是我国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在这个基础上又可以适当发展机械制造、电力等工业。大兴安岭是我国的林业基地,内蒙又可以发展木材加工、造纸等工业。
内蒙的工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短期内还不可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在一段时期内,主要是以牧业、钢铁、林业三大基地为躯干规划自己的生产力系统。和发达地区相比较,内蒙迫切需要引进先进技术,不断扩大生产力的外延,同时要不断输出自己的优势产品,形成一个开放系统。
从比较中可以看出,上海经济区和内蒙经济区的生产力系统有很大差异,上海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内蒙则基本上是一个牧业和农业体系,它们都有各自的独立系统,不断形成物质的代谢和产业循环运动。
由于各经济区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因此不能是封闭式的经济体系,特别是象内蒙那样比较落后的地区,技术协作和物质支援更显得分外重要。进行这种中观经济分析,更有利于开展地区间的经济协作,实行“南北对话”和“东西对话”,促进全国生产力的平衡发展,为宏观生产力系统分析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部门系统
中观生产力系统不仅属于一个区域,每个生产部门也是个独立的系统。国家经济中心的局、委、办、部,都会在自己的文献资料中详细记载所属的企业、公司和协作点的产量、产值、品种、规格等情况,部门系统的特点是高度的集中性,投资项目高度的选择性,但是又有地城的分散性和分布的不平衡性的特点。
任何一个部门的生产力,都来自各个地区,但由各个地区集中形成的生产力系统,又是一种集体力量。这不是各个地区生产力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统一的调配和统一的使用而形成的一种倍加的生产力。部门生产力系统的特点是线性结构,线上的各个点可能是均匀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均匀的,因此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国家各职能经济部门是经济中枢的分支机构,担负着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任务。比如说煤炭工业部,首先需要调查了解全国煤炭资源的分布情况,然后是掌握煤炭生产的布局,以及产量、技术条件等情况。煤炭蕴藏量只是可能的生产力,是劳动对象,只有经过人工开采,才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我国的煤炭资源,在全国六大区中以华北为最多,西北居第二位,两区总计约占全国70%以上,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四区约占30%,山西一省探明的储量占全国的1/3左右,内蒙占1/4以上,而江南九省一市(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苏南、皖南、上海)集中了我国大部分工业和人口,但煤炭资源仅占全国的1-2%。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和生产力布局以及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有一个北煤南运的问题。煤炭资源分布不均,是一个客观存在。有些地方即使有煤炭资源,往往也受到地质条件、技术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一时开采还有很多困难。目前我国的煤炭工业基地,大多集中在东北、华北,其他地区虽然略有改善,但分布不平衡的状况依然严重存在。
过去我们曾经力图开采南煤,企图解决“北煤南运”的问题,但由于受到了技术条件的限制,结果是事倍功半。这是一个矛盾,今后我国的煤炭工业布局,仍然是集中力量开发北煤。为了解决南方各省、市、区能源不足的问题,第一是创造条件就地开发一些经济合算的小煤矿,第二是加强铁路、公路建设,扩大运输能力;第三是开发其他能源,诸如天然气、石油、电力,形成综合能源系统,实行能源替代。让我们再来看看交通运输部门的情况。
一般说来,交通运输不象煤炭、钢铁那样厉害地受到资源条件的限制。没有铁路,还可以有水路;没有水路,还可以有公路。任何一个地区,大体上都可以形成一个运输网络。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大体如下(运输里程系年指标,单位为万公里);交通运输既连结着生产,又连结着消费,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毛细血管。
在现代化生产中,没有交通运输系统,就会使商品流通阻滞,再生产过程中断。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基本是以铁路运输为基干,其次是公路运输,在南方主要是水路运输,航空运输还微乎其微。从长远的观点看:铁路运输成本高、消耗大,以后应大力发展水上运输和管道运输。在不同地区,可以因地而异,但不论怎样,都需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运输生产力系统。
目前交通运输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主要问题是:(1)铁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比如山西煤炭产量占全国1/6,但由于运输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其他省区的需要,造成能源紧张;(2)沿海港口泊位紧张,压船压货现象比较严重,经济损失巨大;(3)运输结构不合理,主要是水路、公路、民航等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4)交通运输不能满足旅客的需要,特别是人口密集的铁路干线和水路千线,人口流量大,运输紧张;(5)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不高,尚未形成一个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交通运输系统的生产力,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今后要抓紧铁路干线的技术改造和新线的建设,大力发展远洋、沿海和内河运输,调整运输结构,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实行综合运输,并要不断提高运输作业的技术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交通运输属于生产力的基础结构,是联系城乡、各经济区和国内外的纽带,大力发展交通运输,是实现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的战略重点之部门和区域交叉联系系统。在部门系统和区域系统之间,经常形成一个交叉系统。
实际上,部门系统的联系总是通过各个区域表现出来,同样,各个区域系统之间的联系又总是各个部门的联系。比如,煤炭是一个部门系统,上海经济区和广东经济区需要华北经济区的煤炭,就是一种部门和地区之间的交叉联系。
再如,东北经济区需要上海经济区的纺织工业品和化工产品,上海经济区需要东北经济区的钢铁和木材,这种区域之间的联系同时又是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只涉及到部门和区域的一个局部领域,因此仍属于中观生产力系统的范围。
结语即使在一个经济区内,也存在着这种交叉联系。东北经济区包括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就存在着煤炭系统、钢铁系统、石油系统、粮食系统和木材系统等等的复杂关系。再推而论之,在每个省界经济区也存在部门系统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部门系统和区域系统的交叉联系又可分成若干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