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停在离地1米左右的无人机,差点要了人命!
家住金华市洋埠镇的刘大姐怎么也想不到,9月3日下午,她骑着电瓶车下班回家,这条路竟成了她人生的分界线。
这一天,她骑车途径大坟头村时,突然撞上悬停在离地1米左右的无人机,她连人带车翻进了路边的沟渠。
当她被抬上来时,后脑勺血流不止,小拇指也被切掉了半个,在医院经历开颅手术后,至今未醒。
涉事无人机为植保无人机
直径1米,可装载10公斤农药
撞上刘大姐的无人机,来自浙江某科技公司。那几天,他们公司受到一家农业公司委托,为得了“白叶枯”病的水稻喷洒农药。出事当天,已经是他们在当地作业的第三天了。
比起人工喷洒,无人机的效率非常高,这种用于植保的无人机,每个机翼柄长1米左右,有4个旋翼,一次能装载10公斤药水,五六分钟就可以喷洒完。
无人机除了有一个遥控器,还通过一个app与手机相连,可随时查看电量和药水剩余情况,药水喷完,就需要降落重新装载。
这一次的事故,正是发生在无人机药水用尽,准备下降加注药水的过程中。
“飞手”陈某说,当时他像往常一样控制无人机下降到距离他五六米的一条道路上,准备加装农药。
“出事的时候无人机正悬停在距离路面高1米左右的位置。”陈某说,无人机降落前一般都需要先悬停,观察好再降落。
可这一次,陈某还没来得及操纵降落,骑着电瓶车的刘大姐直接撞上了无人机的旋翼,整个人翻进路边的沟渠......
陈某马上与几个同事合力将陈大姐救上来,并叫了救护车,也拨打了报警。
“飞手”有飞行执照
但对这几个关键问题都说了“不”
与之前屡屡见诸报端的“黑飞”出事不同,这一次“闯祸”的无人机并不“黑”,其公司拥有《民用无人机驾驶航空器经营许可证》,而其飞手陈某有中国民航局颁发的无人机执照。据了解,无人机还上了意外保险。
当被询问“像这种无人机能不能在道路上起飞降落,在考相应的证书时有无培训过喷洒农药无人机的操作规范和步骤,公司有无相关规定”时,陈某说并没有相关规定,自己也没有接受过这样的培训,没有明文规定说无人机不能在道路上空起飞或降落。
陈某说,在无人机起降时一般不会在周围设置警示标识:“没有这方面的规定,主要靠操作人员自己在起降过程前观察。”
对于刘大姐的伤情,金华市司法鉴定中心的初步意见为至少构成重伤二级。
检察官说,陈某的情况和一般涉嫌“过失致人重伤”确实有点区别,无人机的操作没有明文规定,但是作为操作员应该尽到注意义务,陈某没有尽到注意义务而现在后果这么严重,所以涉嫌犯罪了。
9月18日,婺城区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陈某。
浙江新闻+
监管存漏洞,实名登记多靠自觉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大致需要满足3个条件:操作人员具有无人机驾驶执照;军方审批的合法空域;申报民航飞行计划。而据中国民航局颁布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重量超过7千克的无人机飞行之前必须申请飞行驾照并申报飞行计划。
但记者在调查时发现,由于申请流程繁琐,就日常拍摄需求,大多数玩家往往通过“黑飞”的方式解决。“只要不在机场、监狱、重要军事设施等敏感区域附近驾驶无人机,几乎很难被人发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航拍爱好者说。
而针对飞行驾照的申请,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因其并非强制,很多驾驶员并没有取得资质。浙江省模型无线电运动协会有一个遥控航空模型飞行员培训及执照考核(ASFC),是专门申请飞行驾照的机构。该协会负责人介绍,目前浙江有余人在他们这里拿到执照,但这个数字远远低于浙江庞大的无人机驾驶员数量。
随着近年来无人机品牌和玩家数量的增多,不仅“黑飞”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缺乏一个系统的管理体系,工商等职能部门对无人机销售环节同样无法进行有效监管。
我国民航局颁布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要求民用无人机制造商和民用无人机拥有者须在民航官方系统中申请账户,进行实名登记。
那么,有关规定落实得如何?
位于杭州市下城区的一家无人机品牌专卖店工作人员表示,在销售无人机时,他们会按照规定,登记买家身份证号码及相关信息向公安报送,而在民航网站上注册则需要买家自己完成。一名无人机资深玩家表示,自己的无人机都在网上购买,购买时并不需要登记相关信息,而在民航总局网站的信息注册多凭个人自觉。
最后小编提醒:大家使用无人机时,不管是用在航拍、农业、植保、还是微型自拍,都要注意周边是否有人,确保安全,遵守规定。
来源:浙江24小时(记者肖菁通讯员张一诺)
综合浙江在线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毛桦俊
(来源:杭州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