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毫无疑问,是现代战争一个非常重要的军种。一个国家空军实力的强弱,一方面体现在其装备的作战飞机数量和质量上,而另一方面,也体现在该国航空运动的发达程度上。这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年太平洋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日本海军航空兵在太平洋上称王称霸,其训练水平完全碾压美军飞行员。美军飞行员起飞迎击零式战斗机,基本上有去无回。但仅仅3年过后,日本海军航空兵就变成了任人宰割的“火鸡”,其原因不得不令人深思。
不可否认,装备落后是很重要的原因。很多人认为零式战斗机性能强悍,但事实上,零式从一开始就是落后的,因为发动机的落后,其机动性和航程的优势,是以牺牲装甲防护和结构强度为代价的。换言之,如果零式按照美国F-4F“野猫”的装甲水平来设计,那它也许会比水牛更加笨重。所以零式战斗机是完全谈不上先进二字的。
杜立特中队——目标东京零式的优秀性能,完全离不开优秀的飞行员。这是决定性的因素。从珍珠港到马里亚纳,几次海空大战,美军飞机损失并不比日本少多少,这期间日本飞机产量也不能算低。但是,美军战机普遍重视对飞行员的保护,战机被击落,但飞行员能够得以保全,其战斗经验就能够被推广。而日本战斗机一旦被击中,飞行员很难生还,经验丰富的飞行员越打越少,战斗力自然直线下降。
投弹中的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但是,还有更为重要,却常常被忽略的另一方面。美国国内航空运动发达,飞行爱好者众多,那么新飞行员的培养就要比日本容易得多。对于日本而言,中途岛损失四艘大型航空母舰和大量的舰载机尚能支撑,但几百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随舰同沉,这才是无法承受的损失。新手飞行员驾驶着没有任何装甲防护的零式,一旦被击中,就意味着万劫不复了。
所以,二战中的美国,真正可怕的力量,是惊人的武器产能,加上数量庞大的航空运动爱好者。在不耽误生产工作的前提下,居然还有人有大量的时间,投入这些业余爱好。而反观日本,所有国民节衣缩食,日夜苦干,才能维持必要的武器产能,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玩业余爱好呢?
众所周知,一名飞行员的价值要远远超过一架战斗机。造出一架战斗机,在生产线上根本不需要多少时间,但培养一名合格的飞行员,则至少需要18年的时间,并且培养花费恐怕远非与飞行员体重相等的黄金价值可比。而发达的航空运动,毫无疑问,会大大降低培训难度,节省大量的成本。因此,太平洋战争中,美军航空兵能有源源不断的兵员补充,从而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而日本则只能动员学生开着自杀飞机充当“人肉巡航导弹”了。
不止是航空运动,其他的业余爱好也是一样的。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能够有大量的时间投入其中,这才是国家战略实力的真正体现。